一生不倦他巧用雨水抗干旱丨曾德超
20世纪80年代,宁夏回族自治区西吉县田坪乡年降水量仅为380mm,人畜饮水好不容易,农业灌溉更成了难题。如遇旱年,状况更糟。这并非个例,其时我国遍及面临水资源缺少的问题,尤其在干旱和半干旱区域,水资源的稀缺严峻限制了我国农业开展。
曾德超望着由于水土流失、沙化、红壤化而瘠薄的土地,堕入沉思:如安在水资源缺少的窘境中,保证农业灌溉顺利进行?
问题摆在眼前,处理问题的途径就在脚下。曾德超从研讨所走到郊野,停步田埂与农人沟通,进一步探究他们在实践耕耘中遇到的困难,亲身调查土地状况,体会当地的气候特征状况。
在以干旱出名的甘肃省,地表水与地下水非常匮乏,尽管雨水并不稀有,但降水时空散布不均。有时雨量大,甚至能形成洪涝,但更多时分雨量小,十年九旱,这样特别的气候条件,使得农业收成充满了不确定性。曾德超考虑着怎么样才干处理这个问题,怎样让“靠天吃水”的乡民们,不那么依托“天”。
人与自然调和共生,万物并育而不相害。曾德超把农业活动和自然环境的相互关系作为一个全体考虑,以此为中心,提出了“集雨蓄水耕耘”。“集雨蓄水耕耘”是经过集雨、蓄水和合理调控土壤水分,充分的运用水资源。
雨水充分时,发掘水泥窖进行搜集,这样不只能有用防备洪涝灾害,还能将搜集的雨水作为储藏水源,以备干旱时期运用,然后对立干旱,保证农作物的安稳出产。曾德超的这一理论极具立异性,一旦付诸实践,便展示出了极高的可操作性。
西吉县田坪乡,这个从前彻底“靠天吃水”的当地,在逐渐实践了曾德超的理论之后,乡民们的主观能动性得到了极大的发挥,他们的命运不再彻底把握在“天”的手中,而是有对折把握在了自己手里。
从1995年施行集雨节水灌溉工程以来,全乡总共打水泥窖4300眼,不只处理了人畜饮水的难题,还促进了8600亩集雨节水灌田的开展。
2000年特大干旱袭来之际,田坪乡乡民们不再是被迫等候“天”意判决的羔羊。旧日每当大旱,他们不得不外出购买水源渡过难关。而现在,乡民们凭借着新建的一眼眼水泥窖,不只保证了饮水安全,还成功地抗击了干旱,生动地演绎了“我命由我不由天”的抗旱华章。
曾德超院士既是斗胆的理论立异者,也是详尽的实践调查者。他面临的是重重困难,死后留下的是一片朝气蓬勃的绿意。
[2] 有关省(区)雨水集蓄运用开展的经历[J]国家灌溉排水开展中心,2003,1,27.
[3]姜凯喜,刘建洲,钟晓玲,李宏艳.旱地双沟覆膜集雨蓄水作用实验研讨[J].我国农学通报,2004,20(5):155-158.
[4]尹北直,张远帆.曾德超对我国农业工程学科开展的奉献[J].工程研讨(跨学科视界中的工程),2015,17(3):249-25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