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极3登录首页

科学家故事 绿色大地的守护者——王礼先

来源:无极3登录首页    发布时间:2025-03-09 14:40:48
产品详情

  王礼先,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学家,我国国家级水土保持重点学科学术带头人,主持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多项,首次将计算机信息管理技术与遥感技术应用于水土保持领域,提出并开发我国流域管理信息系统和荒溪分类与危险区制图方法,并应用于北京市2280条小流域。

  王礼先曾获国家和省部级科技进步奖9项,是全国优秀教师,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专家组成员,也是国际土壤侵蚀防治学会环境突出贡献奖、世界水土保持协会哈德逊奖、中国水土保持学会水土保持突出贡献奖获得者。

  王礼先,1934年出生于湖北省武汉市的一个职员家庭。抗日战争期间,他随家人逃难到重庆市郊区,先后在裕华小学和广益中学求学。1952年中学毕业后,他考入北京林学院(今北京林业大学)林学专业。

  王礼先坚信,学习必须持之以恒,要自己严格要求自己。他每学期都有一张油印的课程表,每节课前他都会对照课程表认线分钟的预习,弄懂当天课程的难点和重点,晚上还会进行作业和习题的训练。

  在绿色的校园里,王礼先不仅在学习上刻苦,思想上进步,还热情参加并组织各项学生工作,曾任团支部委员、班长、院学生会副主席、主席等职。他注重体育锻炼,兴趣爱好广泛,平日里喜欢欣赏轻音乐,会拉小提琴、唱京剧,舞跳得也好。他认为,学生社团工作是很要必要的,不仅扩大了自己的交际圈,也是对能力的锻炼。大学毕业后的工作期间,他仍然喜欢社会活动和体育锻炼。

  在北京林业大学的校史上,搬迁至云南办学是一段很重要的时期。当时学校条件极其艰苦,全校师生被分配到大理、楚雄州、玉溪、红河等林业局数十个林场劳动,相隔百里,根本谈不上有什么学习条件。而王礼先依然坚持学习,还参加了英语学习小组,提升个人的外语水平,为以后的出国留学、参与国际学术会议都起了及其重要的作用。他说,“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这都是取得成功的必备要素!”

  1956年,王礼先成为中国的一员,并于次年毕业留校,在林业系森林改良土壤教研组担任教学工作。此后,他先后参加林业部组织的黄土高原造林设计技术学习大队、参加中国科学院治沙队、主讲水土保持工程学并主持编写了中国第一部《水土保持工程学》讲义。1979年,他受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部派遣到奥地利学习荒溪治理。早在15世纪,奥地利就开始了小流域综合治理,当地称为荒溪治理。但在中国,大家对荒溪治理这个名词的概念还不太清楚,荒溪分类的方法也非常单一。

  在王礼先公派出国留学期间,国家和学校的要求只是进行学习进修,没有要求他读取学位。根据当时奥地利教育主管部门的规定,农学领域的博士论文必须用德文撰写,用德语答辩,而王礼先没有一点德语基础。但是,初到异国他乡的他只用了一年,就用德语完成了厚达500页的博士论文《中国不同土壤侵蚀类型区荒溪治理的措施体系》,并用德语进行答辩,顺利获得了维也纳农业大学博士学位,成为中国第一位在国外获得水土保持学科博士学位的科技人员。

  学成回国后,王礼先致力于将欧洲阿尔卑斯山区荒溪治理的经验应用于中国,于1982年首次在中国提出荒溪分类的概念和方法。1991至1995年,他开展了“北京山区荒溪分类与危险区制图技术的研究”,将在奥地利学习的荒溪分类与危险区制图经验与北京山区的自然与社会经济条件相结合,通过反复实践和验证,编制了《北京山区荒溪分类与危险区制图工作细则》,成果获1996年北京市科技进步奖二等奖。目前,北京市各山区县已利用该技术,完成了全部山区近1万平方公里分类调查与制图任务,建立了北京荒溪分类与危险区信息管理系统。后来,王礼先还主持开展了“山洪泥石流灾害实时预报技术探讨研究”,研制开发了“山洪泥石流灾害预警系统”。

  王礼先最早将国外的计算机信息管理技术与遥感技术用于中国水土保持规划工作,而这源于他上大学时就进行的准备。1952年考入北京林学院之后,他曾学习过一段时间俄语,后来也经常阅读苏联学者撰写的书籍和文献,还翻译了不少苏联学术著作,例如在毕业留校后不到一年的时间里,他的俄文译著《山地造林技术》就由中国林业出版社出版。

  在阅读苏联《水利土壤改良杂志》时,王礼先注意到其中一篇文章的作者用逐步回归的方法,借助计算机处理数据,得出了水库的死库容。看到这个地方,他突发奇想,认为可以把流域的产沙量类比成水库的死库容。利用这个思路,他在黄土丘陵沟壑区调查了两百条沟,并用计算机来分析、处理其数据。

  在这之后,王礼先主持编写了适用于海河流域与黄土高原的《小流域水土流失调查与水土保持规划工作细则》,并在规划实践中加以应用,培训技术骨干达400余人,使外业调查工作速度提高20倍,减少相关成本50%,内业规划速度提高400倍。1985年,其成果“小流域土地资源信息库在水土保持规划中的应用”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并在黄河、海河、长江、珠江等流域推广,王礼先也因此被评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在他的努力下,地理信息系统、专家系统和信息管理技术都得以被引入山区流域管理。

  王礼先说,“我一辈子就干了一件事,就是从事水土保持教育、科学研究和生产实践。让黄河流碧水,赤地变青山,是我毕生的理想和追求。”1982年,北京市密云县山区爆发了山洪泥石流灾害。王礼先请命开展山洪泥石流沟道分类调查和灾害预报工作,带领12名研究生和10余名基层技术干部,用5年时间在北京实地勘察了8000多条小流域,平均一天跑四五个村子。他回忆说,“别人下雨时是往屋里跑,我们是从屋往外跑。特别是汛期,淋成落汤鸡不是事,深一脚浅一脚,在泥里打滚是常事,半夜三更在现场调研也是常事,在汛期时,甚至还要冒着生命危险,为的是取得第一手的真实的资料。”

  王礼先扎根于水土保持,不仅推动了理论的发展、编写了《水土保持学》等多部著作,还主持了国家“八五”攻关项目“长江中上游山地防护林水土保持与水文生态效益信息管理系统的研究”、“九五”国家科技攻关项目“生态林业工程技术探讨研究与开发”等。在他的办公桌上,摆放的是最新的水土保持领域的相关文件和书籍,他就是与这些书籍资料为伴、用勤奋做基石,才取得了诸多成就。退休后,他依然在为国家的水保事业忙碌着,每天坚持来办公室工作,为好几家刊物审稿,还要负责对研究生稿件的审改工作。他长期担任青年教师导师,连续七年担任学校特邀党建组织员。2016年,他被世界水土保持学会授予“诺曼·哈德逊纪念奖”,该奖用以表彰全球在水土保持研究和推广中作出卓越贡献的人物。

  在荒漠化防治领域,王礼先同样成果丰硕。他多次参与我国荒漠化防治工作,主编的《中国防治荒漠化》(英文版)一书,已于1996年正式出版发行。1993年,他被聘为“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谈判委员会顾问组”成员,参与“公约”起草工作。他先后6次到日内瓦参与这项工作,用两年时间见证了荒漠化公约的诞生。借助“一带一路”建设,他将中国荒漠化防治的经验分享出去,让中国和沿线国家一起解决荒漠化难题。

  “珍惜分秒勤于学,勇攀高峰不停步。”2024年,90岁高龄的王礼先荣获该年度中国老科学技术工作者协会科技奖“突出奖”,全国仅10人获得该荣誉。他仍旧在中国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的事业上持续发光发热,以自身为明灯,照亮无数后来人前行的方向,激励大家勤奋学习、持之以恒。他常说,“咱们林业人赶上了好时代,习提出了建设美丽中国的宏伟蓝图,希望同学们珍惜美好的光阴,练就过硬的本领,把人生精彩的论文写在祖国的绿水青山之中。”

询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