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极3登录首页
深耕沃土植新绿 强农报国向未来
来源:无极3登录首页    发布时间:2024-09-02 10:02:32

  如何改良酸化土壤,钝化土壤重金属,降解残留在土壤里的农药,助力农业绿色发展?韶关学院土壤水肥高效利用团队联合广东维特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研发“维地康”有机无机复合多功能土壤调理剂,不仅破解了以上问题,还有助于提高土壤保肥、保水的能力,为农作物补充活性硅等矿质元素,明显提高作物品质、产量和安全性。

  “维地康”土壤调理剂在广东、广西等多个省份推广应用,水稻平均增产率在8%以上,累计推广应用面积超过100万亩。该调理剂的研发及产业化推广应用,获广东省农业技术推广奖一等奖。

  国家所倡、地方所需、韶院所能。近年来,韶关学院农业学科心怀“国之大者”,面向农业科学技术前沿、瞄准农业强国目标,立足韶关北部生态发展区的功能定位和资源禀赋,以学科建设为引领,以人才培育为主责,以科研团队为抓手,以平台基地为支撑,推动科技惠农、人才兴农、教育强农,提升粤北农业生态“含金量”、发展“含绿量”。

  坡岗地是粤北从事旱粮作物、经济作物和水果生产的主要土地类型,然而由于粤北坡岗地一直处在高强度利用状况,土壤养分容量降低,缓冲能力减弱,耕地地力下降。如何提升土壤有机质含量,培肥地力,改善土壤结构,慢慢地提高耕地质量?

  敢教瘦地成沃土。韶关学院土壤水肥高效利用团队以养分平衡供应为核心,以土壤改良与有机培肥为支撑,以肥料运筹为手段,打造韶关丘陵坡地甘蔗、木薯高产高效施肥技术集成模式,促进农业绿色高水平质量的发展。技术先后示范推广、辐射近万亩田地。

  作为广东蔬菜、食用菌等产品主要产区之一,韶关凭借“量大质优”的农业发展亮点,成为粤港澳大湾区优质农产品供应地。随着乡村振兴战略深入实施,农业强国建设全方面推进,农业绿色低碳发展的重要性愈加凸显。韶关乃至粤北农业绿色发展当前面临人才和技术创新两大难题,如何发挥高校科学技术人才优势,以绿为笔,助力粤北构建和巩固生态屏障?

  “绿色是农业的底色,生态是农业的底盘,把粤北优良生态和优美风光,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经济收益,是农业绿色发展的重要发力点。”韶关学院党委书记孔云龙说,学校农业学科在绿色低碳发展中勇于先行,瞄准粤北绿色低碳科技攻关和人才需求方向,狠抓绿色低碳转型的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为粤北农业绿色低碳发展提供人才和技术支撑。

  近年来,韶关学院瞄准粤北农业绿色发展需求,增强学科专业设置的前瞻性、适应性和针对性,调整升级现有学科专业体系,加快布局新农科专业。学校整合生物与农业学院、食品学院、化学与土木工程学院力量,用好学科交叉融合“催化剂”,着力打造现代农业与生物资源利用重点学科集群。

  韶关学院依托学科集群,破解影响绿色低碳发展的人才、技术、服务等问题,助力韶关将“八山一水”转化为富民山水,建设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果盘子”“米袋子”“花瓶子”,擦亮优质农产品“金字招牌”。

  在冬季农田闲置期,韶关仁化县子明优质水稻农民专业合作社换茬轮作油菜等绿肥,让千亩“休耕田”变“增收田”。此前,合作社对换茬轮作油菜兴趣不高。经过韶关学院优质作物品种选育与高效栽培研究团队技术上的支持,合作社发现种了油菜后,土壤得到改良,化肥、农药用量减少,水稻增产明显,一亩地增收约200元。

  种源是农业的“芯片”,该团队选育磷高效利用的“粤油28”等两个新品种,满足油菜多元化利用要求,解决冬闲田撂荒、增加食用油和青饲料产量等问题。团队联结带动油菜种植企业或合作社,油菜新品种示范推广面积近8000亩,助力粤北油菜产业提质增效、绿色发展。

  “科技创新是推动农业绿色低碳发展的核心动力,也是农业减污降碳协同推进的重要的条件。”韶关学院校长廖益介绍,学校加强有组织科研,引导教师培育节水节肥节药、抗逆抗病抗虫、高产高效高质等特性的优良品种。学校还将农业资源中的土、水、肥、药紧密结合,开展生态友好型农业技术探讨研究,助力粤北农业可持续发展。

  韶关现有石漠化区域46万多亩,占广东省林地石漠化总面积的一半。韶关学院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与污染治理研究团队观察发现,皇竹草根系发达、生活力强,是高富集植物,选育推广皇竹草,推动石头山转化为绿水青山。团队还利用皇竹草修复酸和重金属复合污染土壤。

  近年来,韶关学院筛选出镉超累积多用途植物并进行应用,努力攻克重金属污染及面源污染治理、退化耕地修复、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等领域的关键技术。

  韶关是广东重要粮食产区,粤北稻米加工规上企业集聚,每年生产大米过程中产生了大量碎米、米糠等副产物。稻米高值化科学技术研发团队进行技术攻关,利用生物酶法绿色低碳技术开发米露饮品等系列新产品,新增经济效益2000余万元,相关成果获广东省农业技术推广奖二等奖。

  农户每年进行稻谷收成后,都会遗留大量的稻田和秸秆,存在土地资源浪费和焚烧秸秆产生污染问题。韶关学院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与污染治理研究团队培育高端、有特色的南华草菇,“化腐朽为神奇”。

  韶关学院“菇”足干劲,利用稻草、甘蔗渣等农林业废弃物资源,建立草菇等食用菌的生态高效栽培技术,为20多家公司可以提供技术服务,创造经济效益1000多万元,助力擦亮“韶关食用菌”区域公用品牌,“草菇环保高效栽培技术创新及应用”项目获广东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韶关绿之源包装食品有限公司是粤北地区生产规模大、饮料品种多的专业企业,目前年产值达到7000多万元。韶关学院食品学院和广东省粤北食药资源利用与保护重点实验室联合组建的食品创新团队,负责规划设计该企业的现代化生产线,提供六大类饮料关键生产技术,优化绿色低碳生产方式,已逐渐将其打造成粤北地区低能耗、环境友好型果蔬汁深加工龙头企业。

  广东省粤北食药资源利用与保护重点实验室作为粤北绿色产业的重要科学技术创新平台,围绕粤北特色食药资源种质资源评价与保护、品质形成机制与采后、深度开发关键技术与成果转化应用三个方向,建立三大团队,2022年至今,已立项国家基金项目8项、省部级项目21项、市厅级及产学研合作项目59项。

  韶关学院集聚优势力量,推动不相同的领域、层次、类型的农业科学技术深层次地融合和创新集成,构建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平台,克服单打独斗、资源分散的弊端,打造全链条科技支撑粤北农业绿色低碳发展运行模式。

  目前,韶关学院建设广东省粤北特色食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9个省级科研平台。高水平科研平台为教师开展科研提供了广阔空间,近5年农业及食品方面获批国家、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分别为12项、22项,获得省级科研成果奖9项。

  如何将农业科学技术创新成果变成田间地头的生产力?韶关学院探索建设与农业绿色低碳发展科技成果相配套的推广机制,完善“一技一团”“一业一团”“赛教融合”等农业技术推广模式,组建19个科技特派员工作团队、1个广东农技服务“轻骑兵”团队,推动科技成果入企进村落户,助力广东“百县千镇万村高水平质量的发展工程”。

  韶关学院农业绿色低碳技术团队及“韶食兴农”科技助农团队深入韶关乐昌北乡镇,这里有2万亩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北乡马蹄。团队在实施生物菌肥成果的基础上,开展生物农药大田试验,开拓马蹄的绿色生态种植,推动粤北马蹄产业高质量发展。

  重点扶持水稻、马铃薯等主导产业,培育黄精等特色种植产业……韶关学院科技小院提供零距离、零费用科技服务,助力韶关始兴县深渡水村将绿水青山的美丽颜值转化为金山银山的丰富价值。

  韶关学院深入南雄等韶关10个县(市、区),因地制宜,在粤北率先建立科技小院。科技小院围绕合作共建的切入点和共振区,落实项目清单工作任务,实现“小切口、大效果”,8项农业生产技术已在南雄等地推广,为韶关8个农产品上榜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贡献科研力量。

  得益于科技小院把课堂搬到农田里,韶关学院学生杨显鹏厚植“三农”情怀,毕业设计课题与集成水稻节本增效(旱作)栽培技术相关。因为管理跟创造新兴事物的能力强,一毕业就成为维特农业项目部副经理。

  韶关学院借助科技小院等载体,通过“三农”情怀、实践教学、创新创业、师生协同“四轮驱动”,培养具有知农爱农兴农情怀、掌握绿色农业工程技术、立志投身乡村振兴战略的优秀应用型人才。

  在校企校地共培共育中,很多农业企业提出,需要学生有更强的创新实践能力。韶关学院联合涉农企业和事业单位共建109个实习实践基地,聘任农业系列高级职称行业教师,构建“校—地—产—研—训”五位一体实践教育体系,创新开展新时代耕读教育,引导学生置身于时代背景、科技洪流、产业高质量发展以及乡村需要中,提升强农兴农本领。

  繁殖周期长、培育难、销售期短等,曾是韶关蝴蝶兰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拦路虎”。韶关学院生物与农业学院攻克四大核心技术,率先搭建蝴蝶兰研发、生产、销售、电商和技术服务的“植物工厂”体系,培育35个品种的蝴蝶兰,每年可向国内外供应500万株种苗和成品花。学生“韶兰——小花瓣·大梦想”项目团队获得第八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总决赛银奖,在该奖项取得零的突破。

  近年来,韶关学院推进产学研深层次地融合,将蝴蝶兰产业与校企合作、人才教育培训和乡村振兴紧密联系。学校探索出“思政先导—教材基础—‘金课’引领—竞赛实践—项目孵化—创业实战”的全链条创新创业人才教育培训模式,学生获国家、省级学科竞赛奖142项。

  在蝴蝶兰培育实践中,韶关学院学生郑翼泽提升创新等能力,成立韶关市绿沃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让蝴蝶兰成为村民的“致富花”,助力蝴蝶兰从韶关走向世界舞台。学校农业学科培养的知农爱农新型人才还有很多,毕业生赴涉农行业就业和升学的人数增幅明显。他们勇担兴农报国使命,助力粤北写好生态文明发展答卷,向高水平发展的更远处阔步走去。